六翮书院
书院电话:13991388851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古韵 > 香道   
逃名残山 | 朱耷
作者:admin    发布日期:2019/1/21     关注次数:     

明末清初,中國繪畫史上出了壹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朱耷。他從壹個身世顯赫的明朝宗室後裔,壹下子跌為被人追殺的逸民百姓,他不得不隱姓埋名落發為僧。他的人生遭際和淒迷的心靈世界,實為探究那個時代遺民思想的範例。


自古文人多骨氣。當此人生重大變故的他,把對前朝的顧念和忠誠,對當朝的怨憤和仇恨,都巧妙地賦予詩書畫裏。因而,他的畫風不同凡響,在平淡灑脫中,透出無盡的寄寓和奇妙,使得詩書畫俱佳,人品畫風完美結合,堪稱畫壇壹絕。
朱耷,原名朱由桵,朱耷乃僧名。其名號很多,雪個、個山驢、驢屋等,晚年號八大山人。他生於南昌,乃明太祖十六子寧王七世孫。自幼受祖、父熏陶,習詩學畫,頗具才情。後參加鄉試,錄為生員。
朱耷十九歲時,天下大亂,崇禎帝吊死煤山,清兵入關,不久父親去世。

面對清廷追殺明朝遺老遺少,他內心極度憂郁、悲憤。便裝聾作啞,隱姓埋名遁跡空門,潛居山野。後因妻子去世,他又奉母攜弟到更香寺出家。從二十四歲到三十六歲,他當了十三年的遊僧。也常常混跡於南昌鬧市商販百姓之間,在昏醉之後,大筆揮毫題字做畫送人。後又尋道青雲譜,入道為長。其間二十六年,亦僧亦道,雲遊四方,廣結畫朋詩友。至六十二歲時,將道院交給徒弟主持,自己外出雲遊訪友作畫,此時畫作頗豐。晚年又在南昌近郊潮王洲上建壹茅舍,名為“寤歌草”,終日揮毫作畫。詩人葉舟曾做《八大山人》詩壹首,描寫他在這裏的生活情況:“壹室寤歌處,蕭蕭滿席塵。蓬蒿叢戶暗,詩畫入禪真。遺世逃名誌,殘山剩水身。青門舊業在,零落種瓜人。”

朱耷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、貧困的晚年,八十歲時去世。
獨特的人生遭際和閱歷,造就了壹代大師。朱耷的畫,遠師倪瓚近師董其昌,使水墨寫意畫達到了壹個高峰;他的詩立意高遠,委婉曲折;他的字效法王羲之,韻致飄逸,柔中帶剛;他的篆開和題跋,隱意深深,非常精妙。
他的畫、詩、書、印常常融為壹體,意蘊奇掘,筆墨單純,隨意灑脫。如太古之積雪,野鶴之行空,冷峻而荒寒。細細品讀,可謂簡、奇、隱。
他的畫乍壹看筆墨簡單,著色簡單,構圖簡單,把水墨寫意發揮到了極致。當妳看到《花朝涉事圖》時,妳會不禁為之贊嘆,那簡潔的壹筆勾勒,美石呼之欲出,壹束黃菊隱於石後,正燦爛開放。畫面大幅留白,空靈曠遠。如他自己所說的“以少少許勝多多許”,真的妙不可言!
品讀朱耷的畫,常常令人拍案稱奇。壹是立意奇。他畫看似隨意潑灑,其實均有深意,若不深入研讀,斷不能解其真意。如他的《孤鳥圖》,畫面上輕拋壹枝,細梢柔柔將折,壹小鳥站立在上面,讓人心生擔憂,風雨來時,孤鳥將無枝可依!壹幅《古梅圖》,虬根外露,樹心已空,寥寥幾個梅朵,壹派劫後余生的樣子,使人感悟梅的風骨。他的畫每壹筆似乎都讓妳驚訝。畫山水,地老天荒,寂寥無煙,讓人倍生落寞之感;畫樹木,殘枝戳天、枯敗少花無葉,堅毅而蒼涼;畫石頭從不問石頭能否立穩。妳看見《魚樂圖》,必會為之壹震,這兩個將倒未倒、頭重腳輕的巨石,隨時都有倒下的危險,可別砸著弱小的魚兒呀!畫禽鳥,常常壹足著地;又鼓腹瞪眼,恨從眼邊起,怒從腹中生,如《鵪鶉圖》;畫魚兒常常翻著白眼看青天,畫蘭花常常瀟灑壹撇,葉子從不彎折。二是構圖奇。有時筆墨只占壹角,不覺得寡落,有時滿幅著墨,不感到擁塞。三是筆墨奇。有時幾筆幹皴,滿紙飛白;有時濃墨壹潑,自然暈染,輕鉤幾筆則畫龍點睛。如《雛雞圖》。

隱。


八大山人的畫,無壹筆不隱意,無壹幅無寄托。“八大山人”四字連寫,看上去不知是哭之,還是笑之,取其“苦笑不是”之意;他的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壹種奇特的簽押,仿佛象壹鶴形符號,其實是以“三月十九”四字組成,以紀念甲申明亡忌日;他在《古梅圖》上題詩三首,其二為:“得本還是未也非,曾無地瘦與天肥。梅花畫裏思思肖,和尚如何如采薇。”此處引了兩個典故,壹是元初遺民畫家鄭思肖宋亡後隱居吳下,每畫蘭露根無坡土,人問其故,答曰,土地都被人搶奪去了,妳難道不知道嗎?二是殷商遺民伯夷、叔齊,隱於首陽山不食周粟的故事。即將傾倒的巨石,根基不穩;單腿立地的鳥兒,不知與誰勢不兩立;翻白眼的魚兒,不知心中積聚了多少怨氣;壹草壹木,無不隱含著畫家的寄寓,令人難解真諦。正如他自己在題畫詩中所雲:“墨點無多淚點多,山河仍是舊山河。橫流亂世杈椰樹,留得文林細揣摩。”

朱耷 五棵松
天馬嘆曰:
亦僧亦道幾蹉跎,滿腔癡情付青墨。
莫怪詩畫多詭譎,點點淚水滴滴血!
壬辰仲春龍擡頭日記於攬淯齋



版權說明:文章圖片來自網路,版權屬原作
圖文編輯:六翮書院文宣組製作

栏目导航

曹渊

      师从古代汉语及诗词韵律研究专家汪定中先生,武当赵堡太极拳传承人杨荣籍先生,黄元御医派传承人吴生安先生,道家全真龙门派传承人王力平先生,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成海先生 。

      现任陕西武当赵堡太极拳带理架研究会副会长、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理事、陕西望贤书学会理事、西安市青联委员、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带理架研究会秘书长、西安市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、西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、六翮书院院长。

书院宗旨

      志于道不志于法,志于学不志于成。立志于道,由法而求,非无法也。如立志于法,则道隐己;立志于学,以至于成,非不求成也。如立志于成,则学无端。

书院简介

六翮书院成立于2008年9月,“六翮”一词来自《战国策•楚策四》:“奋其六翮而凌清风”之句,形容黄鹄振翅之态,其中“”指大鸟翼羽中的羽轴,《说文》所谓羽茎,而“六翮”则引申为大鸟的翅膀。定名“六翮”是取如羽翅般辅弼国家的意思,同时呼应北宋陆游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诗境。
书院以古代汉语及诗词韵律研究专家汪定中先生,武当赵堡太极拳传承人杨荣籍先生(已故),黄元御医派传承人吴生安先生,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成海先生等,组成专家顾问群,对中国国学文化展开力所能及的传承及推广。国学文化传承者、六翮书院创始人曹渊先生,始终秉承朔本求源的治学理念、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、因材施教的治学方法,致力于对先贤思想与技艺的继承、尽可能完备地交付与后学者,使之发扬光大。

友情链接:

六翮书院-曹渊老师,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© 2018-2019 书院电话:13991388851 微信:13991388851 Emal:2562928845@qq.com

立志于弘扬传播汉文化、国学经典、书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