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翮书院
书院电话:13991388851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风 > 关学  
曹渊:读书杂谈
作者:admin    发布日期:2019/4/11     关注次数:     

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推崇读书的国家。在春秋时期,作为儒家创始者的孔丘,就提出过读书是学习重要途径的思想,其文见于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路使子羔为费宰。子曰:‘贼夫人之子。’子路曰:‘有民人焉,有社稷焉,何必读书,然后为学?’子曰:‘是故恶夫佞者。’”这也是“读书”一词见著于典籍的最早版本。后世学者不断发展这一观点,更提出了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说法。


相关于读书的故事流传很多,也很广。如孙康映雪、车胤囊萤,都属于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,从很小的时候就由老一辈在空闲下,绘声绘色的说给晚辈们听了。常被提到的还有战国时期,六国封相的大纵横家苏秦,他从学于中国古时最神秘人物鬼谷子,曾经为了认真读书、不打瞌睡而“头悬梁、锥刺股”。
记得很多年前,在普及教育的中学课本里,就已经选取了清代袁枚《小仓山房文集》中的《黄生借书说》。文章开篇即点题曰:“书非借不能读也。子不闻藏书者乎?七略、四库,天子之书,然天子读书者有几?汗牛塞屋,富贵家之书,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?其他祖父积,子孙弃者无论焉。”全文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作者当时那种想读书,却由于家贫借书犹不得的迫切感受,以及不愿家贫类于他的读书人(黄生),遭逢同样境遇的心理状态。书倒也不是绝对的非借不能读,但读书有了迫切的欲望却是一件很好的事,它能促使自己更加投入的游弋于阅读的世界。
宋代欧阳修在他的《归田录》中提到:“钱思公虽生长富贵,而少所嗜好。在西洛时尝语僚属,言平生惟好读书,坐则读经史,卧则读小说,上厕则阅小辞。盖未尝顷刻释卷也。谢希深亦言:宋公垂同在史院,每走厕必挟书以往,讽诵之声琅然,闻于远近,亦笃学如此。”由此可见,读书亦不在于形式,只有去读才是关键,抓住自主的空闲,就不会说没时间。古人尚且如此,你我何来诸多借口不去读书?!

近代的学者郭沫若写过一副读书联:“读不在三更五鼓,功只怕一曝十寒。”这句话切中了读书的又一要点。很大一部分人读书,刚开始痛下决心,每日不辍、至夜不息,但一段时间后,耐不住寂寞与枯燥,逐渐就止歇了。这其实是还未体尝到读书的真正乐趣,宋末遗民翁森《四时读书乐》有句:“读书之乐乐何如,绿满窗前常不除”;“读书之乐乐无穷,瑶琴一曲来薰风”;“读书之乐乐陶陶,起弄明月霜天高”;“读书之乐何处寻,数点梅花天地心”。缺少坚持的浅尝即止是感受不到这种乐趣的。


谈到读书的方法,大致可分为精读与泛读两种。宋明理学的大家朱熹,在他的《读书之要》中说:“字求其训,句索其旨,未得乎前,则不敢求其后。未通乎此,则不敢志乎彼。如是循序而渐进焉,则意定理明,而无疏易凌措之患。”以至于“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”、“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,然后可以有得也。”这是关于精读的方法。
然晋代的五柳先生陶渊明,却似乎更喜欢陶醉于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;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的泛读感觉。越过艰难晦涩的字词与句子,以及暂觉无趣的章节,先大致地进行通读。这样可以带来精读所感受不到的,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。不用过于担心对于所读书籍理解深度的不足,一是反复阅读,二是通过大量、大范围的阅读,如蜘蛛结网般,在频繁触碰相关类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贯穿,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决掉这个问题。
现今社会很多人,翻看了几页经典或是听某人讲了几节文化课,就开始谈儒论道打禅机。不去深读历史,却喜欢咧着嘴夸夸其谈的评论古人。不探究弗洛伊德、华生、马斯洛,却盲目追捧心灵鸡汤。不深度了解日本文化以备不虞,却只会口头上谩骂叫嚣“小日本鬼子”。
由此,社会中的书店越来越大,真正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。建立的书院越来越多,有内容、有思想的没有几个。喜欢辩论的人越来越普遍,但真正能够辩理的却是凤毛麟角。在诸多问题上舐皮论骨、妄言置评,为了与众不同,拼命寻找匪夷所思的论点,使用模糊不清的论据,以便制造出惊天动地的所谓自己的“思想”。
于是乎社会中就大量涌现出了诸如质疑老聃存在的说法,质疑孔丘学识的说法,质疑岳鹏举、文天祥忠诚的说法,质疑历代变法对中国文明发展意义的说法,以至后来被一句所谓“崖山之后无中华,明亡之后无中国”的话所影响,开始质疑国家民族概念存在的说法等等,这众多的质疑来自哪里呢?!其实这都是不读书或是碎片式阅读,再加上道听途说长期累积出来的问题。
《吕氏春秋•察传》里提到“夔”这个人可以:“正六律,和五声,以通八风,而天下大服。”《韩非子》里也提到说:“哀公问于孔子曰:“吾闻夔一足,信乎?”曰:“夔,人也,何故一足?彼其无他异,而独通于声。尧曰:‘夔一而足矣’使为乐正。故君子曰:‘虁有一足’非一足也。”明明是“若夔者,一而足矣。”结果流传到后世却被理解为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。
《吕氏春秋》中还有一篇:“宋之丁氏家无井,而出溉汲,常一人居外。及其家穿井,告人曰:“吾穿井得一人。”有闻而传之者:“丁氏穿井得一人。”国人道之,闻之于宋君。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。丁氏对曰:“得一人之使,非得一人于井中也。”这些都是不仔细读书,或是喜欢盲目信从他人之言惹来的祸端。
读书是为人立身的基础,通过读书而明理,这样才能知晓作为人应该做那些事,又有那些事是不能做的。读的多少并不是读书的关键,但不读书不明理,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几率是可想而知的。也有人会说历史上有很多不读书却成功的案例,这就犹如看见金子就以为是自己的一样。一个人的成功包含着诸多的因素,因而在现实中是不可复制的,切忌“管中窥豹,略见一斑”就妄下结论。
九岁有诗名,十六岁童子试第一,号称“乾隆六十年第一人”,接下来却屡试不中的黄景仁在他的《杂感》中写到:“仙佛茫茫两未成,只知独夜不平鸣。风蓬飘尽悲歌泣,泥絮招来薄幸名。十有九人堪白眼,百无一用是书生。莫因诗卷愁成谶,春鸟秋虫自作声。”其实孔丘早就说过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话,读书不苛求能得到额外的奖赏,自得其乐、追求真理才是读书人殊途同归的目标。
宋代的宰相王安石在自己的一首诗中说:“读书谓已多,抚事知不足。”这是针对只知道读死书,却不知结合社会现实的盲目学者所提出的有力批评。因而我们一方面需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,同时还需要再通过社会实践来促进知行合一,只有这样也才能完善读书的全部意义。

积极培养良好的修养,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,在适当的时候,为国家、为社会做些必要的事情,这也是孔丘提出的所谓“学而优则仕”的道理,也算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,今生莫大的愿望与莫大的善事了。





栏目导航

曹渊

      师从古代汉语及诗词韵律研究专家汪定中先生,武当赵堡太极拳传承人杨荣籍先生,黄元御医派传承人吴生安先生,道家全真龙门派传承人王力平先生,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成海先生 。

      现任陕西武当赵堡太极拳带理架研究会副会长、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理事、陕西望贤书学会理事、西安市青联委员、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带理架研究会秘书长、西安市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、西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、六翮书院院长。

书院宗旨

      志于道不志于法,志于学不志于成。立志于道,由法而求,非无法也。如立志于法,则道隐己;立志于学,以至于成,非不求成也。如立志于成,则学无端。

书院简介

六翮书院成立于2008年9月,“六翮”一词来自《战国策•楚策四》:“奋其六翮而凌清风”之句,形容黄鹄振翅之态,其中“”指大鸟翼羽中的羽轴,《说文》所谓羽茎,而“六翮”则引申为大鸟的翅膀。定名“六翮”是取如羽翅般辅弼国家的意思,同时呼应北宋陆游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诗境。
书院以古代汉语及诗词韵律研究专家汪定中先生,武当赵堡太极拳传承人杨荣籍先生(已故),黄元御医派传承人吴生安先生,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成海先生等,组成专家顾问群,对中国国学文化展开力所能及的传承及推广。国学文化传承者、六翮书院创始人曹渊先生,始终秉承朔本求源的治学理念、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、因材施教的治学方法,致力于对先贤思想与技艺的继承、尽可能完备地交付与后学者,使之发扬光大。

友情链接:

六翮书院-曹渊老师,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© 2018-2019 书院电话:13991388851 微信:13991388851 Emal:2562928845@qq.com

立志于弘扬传播汉文化、国学经典、书法